请联系Telegram电报飞机号:@hg4123

拉菲战绩~*~拉菲被谁击沉

2024-10-10 10:29:31 足球转会 养思山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拉菲战绩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拉菲战绩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二战日本最先进,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九三氧气鱼雷,它的战果如何?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氧气鱼雷这玩意,其实欧美研究还早于日本。

但欧美认为氧气鱼雷的危险系数太大,一旦出现意外就会导致船毁人亡,所以放慢了研究的步伐。

但小日本很少管官兵的死活,就将氧气鱼雷当做自己的一个杀手锏。

其实早在甲午海战期间,日本人就不如死活的使用下濑火药的炮弹。这种炮弹重创了北洋水师,但也重创了日军自己。北洋水师击中日舰上对方的下濑火药的炮弹后,往往会燃起大火和爆炸,导致日军官兵伤亡惨重。

拉菲战绩~*~拉菲被谁击沉

但就事论事来说,日军九三式氧气鱼雷还是非常厉害的武器。

用纯氧代替空气作为鱼雷的助燃剂,鱼雷的航速就更快,射程更远,可以安装更多的炸药,威力更大。

而且,氧气鱼雷发射以后,不容易产生不溶于水的气泡。鱼雷在航行时不容易暴露雷迹,隐蔽性大大增强。

大家都知道,军舰一般是根据鱼雷的痕迹来躲避 雷击的。

1933年是日本皇纪2593年,因此新式鱼雷被命名为“九三式氧气鱼雷(日语:九三式酸素鱼雷,玩过提督决断的朋友都知道)

实战中,日军氧气鱼雷非常牛叉。

它可以以42节航速的速度,攻击10公里甚至更远的目标。

而美军的主力鱼雷MK15型,以45节的速度前进时,射程仅仅为5.5公里。

美军鱼雷以26.5节(49.1千米/小时)的速度前进时,射程为14公里。

而日军鱼雷以同样速度前进,射程高达20到25公里。

更可怕的是,日军氧气鱼雷的装药量为490公斤,美国鱼雷只有375公斤,差距明显。

简而言之,就鱼雷方面日军有巨大的优势。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九三式氧气鱼雷成为日军驱逐舰、巡洋舰的制式武器,参加了几乎所有的海战,成为可怕的撒手锏。

实战中,氧气鱼雷一度杀得盟军落花流水,无法招架。

1942年印尼的泗水海战中,日军使用氧气鱼雷,重创了荷兰海军卡尔·杜尔曼少将的舰队。

激战中,卡尔·杜尔曼少将率领2艘重巡洋舰、3艘轻巡洋舰及9艘驱逐舰,被日军鱼雷攻击打的很惨。超过一半的军舰被日军鱼雷击沉,包括期间“德·鲁伊特”号,总指挥卡尔·杜尔曼少将战死。

舰队覆灭后,荷兰的东印度殖民政府很快投降。

1942年萨沃岛海战中,日军5艘重巡洋舰、2艘轻巡洋舰及1艘驱逐舰组成的日军第八舰队,偷袭图拉吉岛附近海域的美-澳联军军港。

日军释放大量鱼雷,结果盟军有5艘重巡洋舰被击沉或者重创,大部分是氧气鱼雷的战果,而日军自己仅有3艘巡洋舰轻伤。

随后的无数场海战,大体都是这样。

盟军对日本的氧气鱼雷很是忌惮,当做最大的敌人。

虽然貌似很牛逼,可惜时代不同了。太平洋的海战,迅速由舰炮对轰转变为航母大决战,双方舰队在数百公里外互相攻击。

这种作战模式下,日军的鱼雷也就没有用武之地。

况且,氧气鱼雷的弱点也越来越明显。九三式鱼雷理论射程很远,但超过10公里后命中率就会大大降低。日军为了提高命中率,多在数公里的距离发射。这样一来,氧气鱼雷最大的射程优势就逐步被抵消了。盟国尤其是美军军舰的火炮,基本都超过20公里射程。日军想要逼近数公里释放鱼雷,是很困难的。

这边,盟军的鱼雷水平不断进步。1945年美军研制出MK17型鱼雷,采用过氧化氢作为助燃剂,达到了46节/16公里的有效射程,九三式鱼雷再也不是对手了。

研制一种航程远、航速髙、航迹又不明显的热动力鱼雷就成为各国鱼雷专家的重要任务。当时不少国家尝试用双氧水或者液氧作为氧化剂,但是由于这两样东西都是强氧化剂,稍有不甚就会引发爆炸,构成重大安全隐患,在权衡利弊之后,绝大多数国家暂时停止了探索工作。然而有一个国家没有,那就是日本。

1935年1丨月28日,第一枚制式九三式一型61厘米氧气鱼雷正式装备军舰使用。世界上第一种实用氧气鱼雷终于服役。九三式氧气鱼雷分为一型改一、一型改二、一型改三等型号,结构基本一致,主要分成战雷头、燃料室、动力及控制设备三大部分。龟雷全长9米,直径61厘米,全重2700公斤,战雷头装药490公斤九七式炸药。与当时世界主流鱼雷相比,日本九三式氧气鱼雷在射程、航速、弹头上具有全面的优势。

九三式氧气鱼雷的髙性能,夜战条件的特殊性以及超常规的夜战训练,还是让日本海军获益不少。这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其一,氧气鱼雷的发射隐蔽性、超远射程和弹头的超强威力使其成为日本海军重要的“撤手锏”。在多次夜间交战中,虽然美军占据着电子优势,多次可以先发现日本舰队,但是只要美军的火力无法压制或稍有疏忽,让日本军舰发射了氧气鱼雷,那么美军舰队就会遭到重大伤亡。如库拉湾海战,2艘未遭压制的驱逐舰发射的鱼雷,造成美军1艘巡洋舰的沉没和队列的一时混乱。由于美军对日本鱼雷射程和威力的恐惧,导致美军很长一段时间在兵力优势的情况下,却展屡陷于被动和不知所措。就算美军取胜,也往往惮于日军的回马枪而不敢追击。如塔萨法隆加海战中,日本驱逐舰部队在美军优势舰队面前从容不迫地展开,干脆利落地发射鱼雷,然后顺利地返航,自己损失轻微,给美方造成重大损失。

这种武器并不象日本许多资料所言的那样神,而是问题重重。作为世界唯一投入实战的舰用氧气鱼雷其本身的不安全多次导致日本军舰在轻伤的情况下的重大伤亡和损失。而且战雷头过于敏感的问题也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如1942年2月27日一3月1日在进攻荷属东印度的战斗中,日方重巡洋舰和水雷战队的军舰发射了超过100枚氧气鱼雷有1/3自爆。此后对引信做了钝化处理,但是在同年11月4日发生的第几次瓜岛夜战中,2艘重巡洋舰发射的16枚鱼雷中有3枚在发射后自爆,5枚命中弹在战后也被证实为自爆,自爆的比例达到了50%。

九三式氧气鱼雷并不是当时最先进的鱼雷,只能说是一款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的鱼雷。

鱼雷自问世起,就是对付军舰的利器。在二战前夕,各国都努力想办法提高鱼雷的航速和射程。其中英国首先考虑到通过提高助燃剂里氧气的含量,以达到增加鱼雷航速和射程的目的。不过英国人最后在实验中发现这种方法太不安全,鱼雷容易发生爆炸,所以最后放弃了。

而日本人借鉴英国人的思路,开发出了九三式氧气鱼雷。其最大的特点是使用纯氧作为鱼雷的助燃剂,从而使得鱼雷的航速达到了50节,航程也大大提高,就这两个指标来说,远远超过了其他国家的鱼雷。

此外理论上使用纯氧作为助燃剂还可以大大减少鱼雷航行时排放的气体,减少尾迹,从而不容易被对方发现。加上九三式氧气鱼雷的装药量比较大,威力巨大,优点可以说很多,所以日本很快列装了九三式氧气鱼雷,并在其基础上开发出了潜艇用的、略小一些的九五式氧气鱼雷。

日本甚至根据九三式氧气鱼雷的特点,制订了以巡洋舰、驱逐舰使用鱼雷突击,削弱对方实力,然后以主力舰与之决战的战术,并开发出了专门的鱼雷战用巡洋舰、驱逐舰,可以说对九三式氧气鱼雷寄予了厚望。

然而日本并没有解决氧气鱼雷容易爆炸的问题,战斗时氧气鱼雷和容易因为被击中或者碰撞爆炸,这其实是一种很不安全的武器。

而更重要的是,日本氧气鱼雷其他的问题也不少。

首先就是容易早爆。根据日本自己的统计,氧气鱼雷在实战中有1/3的几率没有击中目标就提早爆炸。经过分析,技术人员认为是鱼雷的引信过于敏感,容易被海浪或者海流引爆。而氧气鱼雷航速太快,这种情况就尤为严重。

其次则是偏航。同样根据日本自己的统计,氧气鱼雷常常会发生偏航、跳出水面等问题,概率大约也是1/3。其原因是陀螺仪性能太差,加上航速太快,导致舵机工作异常。

第三则是远距离实用命中率太低。氧气鱼雷的最大航程虽然超过了2万米。但是如此远的距离上几乎没有什么击中目标的可能。因此日本海军不得不严格限制发射距离,以节约鱼雷。这么一来氧气鱼雷大航程的优势就被抵消了。

第四则是保养维护复杂。氧气鱼雷需要压缩氧气,而压缩氧气在军舰上的保存就很麻烦,加上氧气鱼雷本身容易爆炸,这样维护工作比普通鱼雷要复杂得多。

氧气鱼雷的缺点如此之多,自然严重影响了其战斗中的表现。

以泗水海战为例,日军共发射了超过200条氧气鱼雷,结果只击中了2艘轻巡洋舰和1艘驱逐舰。而且这个战果还是靠盟军军舰炮弹用掉大半,火力削弱,日本军舰得以靠近攻击才实现。在远距离上发射的188条鱼雷中,只有4条鱼雷击中了一艘驱逐舰,其他全部打空

其中部分未击中盟军战舰的氧气鱼雷一直跑到了日本运输船队之中,击沉了医院船“蓬莱丸”、运输舰“佐仓丸”、“龙野丸”、“神州丸”和一艘扫雷艇,登陆总指挥日本第16军军长今村均也落入水中,可谓杀敌三千子孙一万。

而第8潜水战队1943年6-7月共使用氧气鱼雷48枚,其中早爆的有19枚,偏航和跳出水面的有17条,故障率达到了2/3,可见问题之多。

而且太平洋战争中,美日双方都是以航空母舰为主要打击力量,极少发生战列舰对决的情况。这么一来日本精心制订的鱼雷突击战术毫无用武之地,反而在美军飞机攻击时,很容易引发鱼雷殉爆,而不得不抛弃鱼雷。

当然,氧气鱼雷的高航速、长射程和大威力还是有一定可取之处,也取得了一定的战果。比如说在萨沃岛海战海战时,日本借着夜色掩护突击美国舰队,使用鱼雷重创了美军。还有在攻击美国航母“黄蜂”号时,氧气鱼雷还因为航程长,击中了“大黄蜂号”编队中的部分护航军舰。

所以综合来看,氧气鱼雷有一定有点,但是缺点也多,而且不适应太平洋战争所需,算不上最先进,只能说很有特色吧。

九三鱼雷曾经是二战日本寄予厚望的武器,也是“九段渐减邀击”战术的核心之一。

1905年日俄对马海战中,日军以逸待劳击败远道而来的沙俄太平洋第二舰队大获全胜。37艘俄国战舰中被击沉21艘,俘虏7艘,中立国扣留6艘,只有3艘逃回;日军才损失3艘鱼雷艇。

此战中鱼雷大发神威击沉了多艘敌舰,给日军留下深刻印象。他们觉得鱼雷真是个宝贝,以小博大让鱼雷艇、驱逐舰这种中小战舰也有了威胁战列舰、巡洋舰的能力。这对崇尚投机取巧的日本来说自然是欣喜若狂。

当时又恰逢日本和英国结盟,英国给予其诸多帮助,日本也派出官员到英国观摩学习。

1923年英国MKI型鱼雷研制成功,使用50%氧气+50%空气推进,比普通空气燃烧效率更高,节省体积重量,拥有更远射程和更大威力。

日本看后怦然心动,也开始研制氧气鱼雷。一开始研制不顺利,混合燃料总是爆炸。后来“鱼雷专家”岸本鹿子治接手,提出一种以纯氧为助燃剂的鱼雷方案,就是后来的九三式鱼雷。

岸本团队发现若初始不注入纯氧,等火焰燃烧稳定后再注入就不会爆炸。所以他们在鱼雷内设置了2个舱,一个储存压缩空气,另一个储存98%的纯氧。为保守秘密,所有研究人员和官兵都不能说“氧气”,只能以“第二空气”代称。

1933年新鱼雷被正式命名为“九三式氧气鱼雷”,1936年列装,成为日本水雷战队的主要武器,各驱逐舰、巡洋舰都大量换装。

▲九三式鱼雷

一战之后,日本作为胜利国瓜分了大量太平洋上原属德国的殖民岛屿,野心迅速膨胀,不仅想染指亚洲,还想控制太平洋。在此范围内的最大竞争对手就是美国。

作为新兴工业国,美国的实力自然不容小觑。1922年《华盛顿海军条约》后,日本主力舰吨位限制为英美的60%。日本也知道跟美国比不了,所以寄希望于鱼雷以小博大。希望与美国交战时由远及近用潜艇、鱼雷艇、水雷战队分层阻挠,分九段逐渐削减美国舰队实力,直至将美国引到日本近海决战。

鱼雷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所以日本特别注重水雷战队的发展。许多舰艇为安装更多鱼雷不惜拆掉其他武器,例如最夸张的“北上”号、“大井”号巡洋舰,连火炮和电子设备都不要了,密密麻麻装了10座四联装鱼雷发射器,一次性最多发射40枚鱼雷!

▲大井号轻巡洋舰

此外,日本还特意强化训练了夜间作战能力,对此也颇为自豪。

不过在实际作战中,九三式鱼雷并没有如想象般那样美好,反而暴露了很多问题:

第一、鱼雷安全性质不可靠,受到激烈碰撞或冲击波时很容易引爆。很多日本舰艇面对空袭时,不得不先扔掉鱼雷以免连锁爆炸。

第二、虽然鱼雷射程很远,号称航速33-35节时航程达40400米。但实际作战中距离超过20千米,鱼雷命中率就低得可怕。

泗水海战时,日军在20-25千米距离上发射188枚鱼雷只有4枚命中,命中率不到2.13%。所以后来大部分鱼雷发射距离都控制在10千米左右,不过仍比美国的5~7千米射程远。

第三、鱼雷惯性导航陀螺仪有问题,旋转速度只有8000转/分,不能提供精确指导,鱼雷容易失控不知踪迹。

第四、鱼雷引信不可靠。九三式鱼雷的触发式引信过于敏感,易被海浪和尾流诱爆,实战中常出现鱼雷提早爆炸的情况。

▲“雾岛”号战列舰

瓜岛海战中,日军“雾岛”号战列舰和其他驱逐舰向美军“南达科他”号战列舰集中射出34枚鱼雷,结果多数在半路就炸了。其他的也失去准头,被“南达科他”号用机动灵活的走位躲过。“华盛顿”号战列舰瞅准机会一击毙命,将“雾岛”号打了个稀巴烂。

第五、九三式鱼雷的纯氧不能提前装填,船上要准备专门的制氧机,使用保养都很麻烦,影响效率。

第六、到战争中后期,航空兵作战越来越多,鱼雷这点射程在飞机面前已经完全不够用了。美国军舰装备了先进的对空对海搜索雷达和火控系统,舰炮交战距离达到20~30千米左右,命中率越来越高。

九三式鱼雷已完全无用武之地,很多日本军舰削减鱼雷发射管,重新安装高炮和雷达。最疯狂的北上、大井号巡洋舰则直接沦落成运输舰。一部分九三式鱼雷也改造成恶名昭彰的”回天鱼雷“,成为自杀兵器。

▲回天鱼雷

综上,九三式鱼雷这个纸面上看起来航速最快、射程最远、威力最大的“决战武器”,最终在迅速发展的战争形态面前变成中看不中用的“纸老虎”,再也挽救不了日本法西斯失败的命运!

和风漫谈原创文字,欢迎关注。图片来自网络,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拉菲战绩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拉菲战绩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